高爾夫收藏與歷史報道之62 上海高爾夫俱樂部(II)
作者:www.golfheritagemuseum.com文章來源:足球直播吧發布日期:2021-01-05 14:26:56
1924年11月24日上海跑馬場明信片
文/邢文軍,邁斯特(Christoph Meister)
邁斯特先生是德國胡桃木高爾夫協會隊長、高爾夫明信片和計分卡收藏家和歷史學家,他的母親1916年8月11日出生于北京,快50歲的時候愛上了高爾夫。為了紀念母親,邁斯特多年來對中國的高爾夫歷史作了比較系統的研究。邁斯特以外文資料為基礎,探討了高爾夫運動1950年之前的近80年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并將英文初稿發送給我。筆者對邁斯特的初稿作了審核,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中文和英文歷史資料,作了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結果將以我們兩人的共同名義分期發表。
有關高爾夫運動的起源,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捶丸是高爾夫運動的鼻祖,蘇格蘭的現代高爾夫運動源自中國的捶丸。捶丸的著述很多,20世紀以來一些中外學者也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和論文。起源于宋朝的捶丸,迄今已經有一千多年。這一宮廷游戲在球具和規則等方面,和現代高爾夫球十分相似。但是,作為一種使用棍棒擊球的游戲,捶丸和歷史上其他棍棒擊球游戲一樣,只能說是和現代高爾夫有相似之處。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證明,捶丸和我們今天依然在積極參與的現代高爾夫運動,有任何直接的聯系。因此,我們的研究不準備涉及或討論捶丸,而是集中論述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中期,源自蘇格蘭的現代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發展歷史。
邁斯特和我希望能夠以我們粗淺的研究,拋磚引玉,引起同樣對中國高爾夫發展歷史感興趣的學者和球友的興趣,和我們共享他們所掌握的歷史素材,回顧、重述和弘揚現代高爾夫運動在中國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編者
根據1911年8月19日《北華捷報》的一篇長文報道,國際娛樂場(International Recreation Club)的賽馬跑道在1911年6月份基本建成。賽馬場中間依然沒有開發,尚有幾家住戶尚未搬遷,土地上有一些樹木、小溪和散落的墳頭,地面不像跑馬場球場那樣平整,但有著一座林克斯球場的天然地貌。周邊50到100碼外的鄉村土地也可能租下來,用來建設一座規模的18洞球場。不少洞有足夠的長度,可以安排在開球后使用銅片球道木打第二桿。跑馬場現有球場只有第9洞較長,新球場在長度上將大大改觀。此外,新球場的果嶺也將按照蘇格蘭林克斯的風格建造,長寬各為100英尺,對球員的推桿技術將是一個極大的考驗。球場計劃使用澳大利亞進口草種,預計最多18個月,新球場將可以對外開放,加上新建會所,不少人認為,新球場將成為中國的高爾夫之家。
江灣球場設計圖(不成比例)
到1912年9月,球場雛形已見,俱樂部球場委員會的成員已經在部分球洞試打,會所主建筑已起。球場前9洞長1,991碼,后9長3,144碼,總長5,135碼,《北華捷報》1912年9月7日版的一篇文章給出了以下每個洞的長度:
江灣球場長度
在江灣球場建設之初,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從蘇格蘭聘請了一位駐場職業球手,幫助管理和完成新球場的后期工作。最后選中的是理查德·格拉漢姆(Richard Graham)先生。格拉漢姆來自倫敦溫布頓瑞因斯公園高爾夫俱樂部(1893-1925),在著名職業球手湯姆·玻爾(Tom Ball)手下擔任助理。格拉漢姆1912年10月8日乘輪船抵達上海,到后便立即投入工作。他的球技高超,在跑馬場9洞球場打出33桿,江灣球場打出78桿。但是在11月12日夜里,格拉漢姆在睡眠中由于心臟病突然去世,這位上海的第一位職業球手和教練在頭一天還以33和35桿,打破了虹口高爾夫球場的記錄,球場9洞的帕忌桿數為37。
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的發起人和“老兵”詹姆斯·菲利爾的兒子約翰·貝內特·菲利爾繼承了父親的高爾夫球藝,曾經五次贏得上海俱樂部錦標賽冠軍和1924年中國業余公開賽冠軍。1912年的上海錦標賽上,他不敵H.R。哈尼曼(Honeyman),獲得亞軍。當年3月15日出版的《插圖高爾夫》(Golf Illustrated)雜志刊登了上海高爾夫俱樂部錦標賽的新聞,并刊登了比賽后參賽球員的合影,俱樂部約60名會員參加了比賽。哈尼曼和菲利爾分別坐在中間。
1912年上海俱樂部錦標賽合影
1912年12月7日,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在江灣球場舉辦了午餐會,正式宣布球場對外開放,40位會員參加。午餐后,俱樂部主席代表100名會員正式開球,之后舉辦了四人四球賽。1913年4月19-20日,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在江灣舉辦了第一次會長杯錦標賽,54名會員參加了36洞比桿賽,最高差點為12。
1912年出版的《尼斯貝茲高爾夫指南》(Nisbets Golf Guide)列出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的信息,當年注冊會員736人,100人為女會員,球場為9洞。
Nisbets Golf Guide 1912
1912年年底,上海高爾夫俱樂部聘請倫敦附近一所高爾夫俱樂部的薩繆爾·格林(Samuel Green),做駐場職業球手。格林的差點為3,是一位球場設計師,也是一位優秀的高爾夫教練,在上海任職期間培訓了許多高爾夫愛好者。格林對于江灣球場的改進貢獻了力量,并協助幾家日本球場完成了球場的設計和建設。受一次大戰的影響,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十分缺乏球具,格林除了自己設法制作木桿外,還教授中國工人制作鐵桿。十分遺憾,和他的前任一樣,格林在1919年3月21日由于肺炎加感冒不治而謝世。
上海高爾夫俱樂部自成立以來,始終只允許接受外國僑民入會。1923年,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率先允許接受中國人為會員。根據《北華捷報》1923年4月21日報道,4月16日在上海聯合俱樂部(Union Club)的一次晚宴上,上海的政要表示支持把高爾夫介紹給中國人的倡議。晚宴的目的有兩個,一個是歡送施肇基(Alfred Sze)重返美國華盛頓擔任中國公使;另一個是討論當高爾夫在全球成為時髦的戶外運動時,如何將它介紹給中國人。晚宴由中國商業銀行董事總經理Fu Siao-en主持,出席宴會的中外人士有50余人,包括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的董事會成員。宴會贊賞了上海高爾夫俱樂部決定吸收中國公民入會。上海和松江國防委員會主任何豐林已經是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他在晚宴發言說,雖然公務纏身,很難找到時間打球,但是他原意盡自己的力量支持和幫助俱樂部開展活動。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主席R.G。麥克唐納(MacDonald)發言,闡述了俱樂部的發展,提出今后應該建設更多的球場,包括租界以外地區。在何將軍的親自支持下,他相信新球場會很快建立。
1923年,江灣北部的萬國體育場(武東路、武川路一帶)決定建設一個18洞高爾夫球場。此時上海高爾夫俱樂部的會員已經擴大到1,100人,因此決定租用江灣的第二個18洞高爾夫球場。萬國體育場始稱江灣跑馬廳,由華商葉貽銓、虞洽卿等于1908年集資建成,目的是和上海跑馬場競爭。由于經營不善,跑馬廳1910年開始吸引洋股東,請萬國體育會管理,并最終將產權轉讓。新建球場最長的洞527碼,最短的洞134碼。球場于1926年建成,由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以年金1萬墨西哥幣租下。球場后來被日本人占領,改名江灣鄉村俱樂部,但只存在了10年,1936年停業。
江灣跑馬廳,左上角為高爾夫球場
1924年5月,上海高爾夫俱樂部決定自當年10月開始,主辦年度中國高爾夫公開賽,報名截止日期為10月15日,比賽將在10月19日或26日舉辦。應邀派選手參加公開賽的球場包括:虹橋、皇家香港、廈門、沈陽、天津、威海衛、愛德華港(威海衛)、漢口、南京、北京、青島、福州、馬尼拉、東京、橫濱、神戶和保土谷站高爾夫俱樂部。
1924年中國高爾夫公開賽
1926年4月3日,上海高爾夫俱樂部投資的第三家球場—泗涇橋18洞高爾夫球場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這是兩年前在聯合俱樂部舉辦的晚宴之后,各方努力的結果。開幕式由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主席麥克唐納主持,英國駐滬總領事卡寧漢和中外貴賓30余人出席。
據1928年英國海軍情報室發布的《主要外國港口名錄》(Port Directory of the Principle Foreign Ports),上海跑馬場的公共娛樂場和江灣球場被臨時征用,作為皇家空軍兩個分隊的機場。
1930年代上海跑馬場高爾夫9洞示意圖
據1930年6月26日《新加波自由報和商業廣告》(Singapore Free Press and Mercantile Advertiser)的一篇報道,泗涇橋球場的球童以工資過低為由,舉行了罷工。俱樂部的秘書長克蘭姆(Colam)立即在會員中間發布了信息,要求會員自己背包打球,會員立即響應。 球童看到罷工沒有任何效果,而且聽說上海高爾夫俱樂部作出決定,由于球童罷工沒有正當理由,將停止球童未來一周的工作,這意味著他們將失去一周的工資。球童代表當天下午就找到球會負責人,提出無條件恢復工作。
《插圖高爾夫》(Golf Illustrated)雜志1930年11月刊,發表了署名沃爾特·布什勒(Walter Buechler)的一篇文章,題為“高爾夫在中國”(Golf in China)。文章說,上海高爾夫俱樂部對球童進行了培訓,球童的服務上乘。俱樂部對于球童和前球童制定了相應的管理規則,其中包括不允許球童拿小費,凡是發現會員不遵守規定而給球童小費,會員將被罰暫停會籍,球童將被取消服務。球童的小費收入相當可觀,甚至可以達到固定工資,因此他們對對這一規定極其不滿,于是舉行了罷工。俱樂部不得不雇傭婦女做臨時球童。
1932年,隨著日本對華擴大武裝沖突,上海的高爾夫球場一度成為戰場。當年3月23日的《新加波自由報和商業廣告》報道,江灣跑馬廳高爾夫球場的會所在轟炸中被破壞,許多會員在沖突早期未能及時行動,球具被炸毀。
相關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