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 上海弄堂里的老故事
作者:澎湃新聞文章來源:足球直播吧發布日期:2020-09-18 22:52:36
據 上海老底子 報道
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
那年暑假開始沒多久,我與哥哥學會了圍棋。當時我小學剛畢業,等待分配去中學,哥哥已在中學念了一年多書,因為那場“革命”,娛樂活動不多,我們就在乘涼時,跟弄堂里的大人學會了下圍棋。
就像剛學會自行車特別想騎一樣,剛學會下圍棋的我們也特別想下圍棋。當時家里有圍棋的人家不多,我們弄堂里就只有一個獨子大學生家里有圍棋,我們只有等他晚上乘涼偶而把圍棋拿到弄堂里下時,才能過過棋癮。不過當時想過棋癮的不只是我們兄弟倆人,“僧多粥少”,所以大部分時候,只能以觀棋的身份來過棋癮。
我們很想擁有一副自己的圍棋,但又不好意思向父母親開口。后來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她就啟發我們,你們就沒想過自己動手做一副?我們一想對呀!為什么不能自己做呢?于是開始琢磨起自已動手做圍棋這件事來。
我們自己要做圍棋的事,不知怎的,被弄堂里的小伙伴知道了,他們熱烈響應,表示要與我們哥倆共同完成這項做圍棋“工程”。
圍棋“工程”啟動后,小伙伴們每天下午聚在弄堂過街樓下,討論用什么材料來做圍棋。開始想用泥土做,但成型后涉及到燒制的過程,小扁頭還把捏成型的泥巴放在煤球爐下去烤,但都裂開了。泥巴不行就用木頭,但用什么木頭?哪里能買到這些木頭?一個個問題就象一個個攔路虎,攔在了我們面前。
過了幾天,小扁頭又帶來了好消息,說他聽好婆講,外咸瓜街的柴爿行里,有柴爿買,可能有可供做圍棋的材料。我們立刻趕過去“觀察”,柴爿確實有,堆了好幾堆,但都不成型,歪歪扭扭的,無法做成一粒粒圍棋子兒。我們翻看了以后非常失望。柴爿店的一位師傅見我們無精打采的樣子,就問我們什么事,我們就把想自己動手,自制一副圍棋的想法告訴了他。這位師傅不但表揚我們自制圍棋的行為,還熱心的告訴我們,篷萊市場的柴爿行是區的中心行,那兒的柴爿較多,建議我們去那兒挑挑看,并介紹了一位熟人給我們。我們一聽,失落的情緒立刻又高漲起來,趕緊順著中華路向小西門的篷萊市場趕去。
那家柴爿行就在離篷萊電影院不遠的篷萊路上,確實比外咸瓜家的那家要大上幾倍,柴爿堆積如山,師傅們正源源不斷地用黃魚車向區內各分店運去。我們找到了那個熟人,把來意說了一下,他也大大的贊賞了我們,并把我們帶到后面的倉庫,讓我們細細地去挑。
我們根據自制圍棋一是木料要有一定份量,二是要能削得動,三是厚度要適合的要求,估算了一下一副圍棋所需的料,挑選了幾根方子,稱了份量,付了錢,扛在肩上,歡天喜地的回家了。
回到弄堂里后,我與哥哥把挑來的木料放在地上,根據圍棋子兒的尺寸,按照10粒一組,用鉛筆劃好,央求箍桶的阿祥師傅,幫我們一塊一塊鋸開,然后分給幾個有熱心、又細心,平時手工活較好的小伙伴們,大頭則由我和哥哥承擔。
我們在阿祥師傅的指導下,與幾個小伙伴們統一了工藝,提出了要求,確立了大小尺寸,規定第二天拿出樣品。那知第二天大家拿出的樣品大小不一,各式各樣,無法使用。為不浪費材料,我們只好收回木料,由我與哥哥倆人獨自完成。
于是,從那天起我與哥哥倆人,冒著酷暑,赤著膊,在家里、在前門口、在后弄堂,夜以繼日地用鋼絲鋸條、美術刀(用鋼鋸條磨成的)、砂紙,開始鋸木、削木,打磨,手磨破岀血了,纏上橡皮膏繼續干。看到不斷多起來的木質圍棋子兒,手破出血的痛也忘記了。幾乎整整用了大半個暑假,終于做成了一副共361粒的木質自制圍棋。圍棋做成以后,我們在母親的指導下,又用黑色染料,把其中的181粒染成黑色,放在太陽下曬了一下午,拿在手里一點也不退色。不知是哪個小伙伴,從家里拿出兩只放糖水桃子的漂亮罐子,木質圍棋放進去以后,賣相還真不錯。
那天下午,我躲在家里,用黑墨水筆在白報紙上,認認真真的劃了張棋盤。晚上乘涼時,在汰衣裳板上,鋪上棋盤,放上盛在糖水桃子罐子里的圍棋,先與哥哥下了第一盤,旁邊圍著的小伙伴們,接著下了一盤又盤。
這個暑假是我小學時代的最后一個、也是過得最有意義的暑假,因為我們自己動手,“造”了副自己喜歡的圍棋。
那晚,在昏暗的路燈下,我們這幫沒有圍棋的圍棋愛好者,過足了棋癮。這一晚,也成了我下圍棋歷史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棋。
后來我自己買了、朋友送了許多高級的圍棋,但那年暑假做出來的那副自制木質圍棋,我始終診藏著。
配圖來源:網絡
原標題:《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作者:任熾越)》
相關搜索
- 百度搜索: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 上海弄堂里的老故事
- 360搜索: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 上海弄堂里的老故事
- 搜狗搜索:那年暑假我“造”了副圍棋 上海弄堂里的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