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少女”親身經歷 講述圍棋對成長的好處
作者:新浪體育文章來源:足球直播吧發布日期:2020-06-02 02:01:36
原文來自:愛棋道
寶貝們大家好,我是關鉑云。
現在給孩子報興趣班的我們,曾經也是被父母逼著上興趣班的孩子。相似的煩惱,相似的焦慮。當媽之后的我,也一直猶豫孩子到底要不要上興趣班。
在梳理思路的時候我寫下了這篇文章,意料之外地,在知乎收到了1500個贊,瞬間沖到20萬+的閱讀量。
寫自己過去的真實經歷和感受,確實可以帶來對未來的方向和啟發。與大家共勉。
我以自己的經歷為藍本,總結下學習圍棋帶給孩子的好處:
對客觀事實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識
培養理性思維
我自己5歲半開始學圍棋,半專業半業余式的學了5年,每年寒暑假參加升段賽和少兒圍棋賽,成績是市里女子組的前三名,停止下棋時的段位是業余4段。現在的世界冠軍陳耀燁曾經是我的圍棋班同學(向他致敬),現在經常出現在職業賽場的和電視解說的一些棋手,當初也是我的同學(也向他們致敬,因為我深知當職業選擇需要付出什么)。
陳年舊照:幼年的我和陳耀燁在千人圍棋大賽
1,對客觀事實的接受能力,受挫能力,以及公平意識
決定讓我學圍棋的是我爸,他自己是圍棋愛好者,一個性格內向思維嚴謹的靠譜男,他認為圍棋是特別公平的一項競技。
參與競技性活動(如棋類、各種體育項目),會比展示型活動(如鋼琴、畫畫等)經歷更頻繁和更客觀的失敗(輸就是輸,贏就是贏,與裁判和評委的主觀感想無關),并且意識到“硬實力”的重要性。
同時,這個“對客觀事實的接受能力”/“接受挫折的能力”也成為了一些小孩不能堅持學圍棋的第一道坎:
我上的第一個圍棋班學員50人,是啟蒙班(教教基本規則之類的,然后捉對下著玩),都是5-8歲的小孩子,每周一次課。3年后仍然還在學棋的孩子,就只剩了3個人(少兒圍棋的圈子很小,比賽全是熟面孔,大家都認識)。
有一些家長總結為圍棋是一個“淘汰率很高的興趣班”,我個人的感覺是,畫畫啊跳舞啊鋼琴啊,估計也是一樣的流失率,但不能留在圍棋班的孩子的流失要迅速得多,因為你能看到初級班有好多小孩輸了棋在那里哭,哭幾次之后孩子受不了家長也受不了了。這種受不了很多時候還不是能夠硬扳過來的,嗯,我兒子也學圍棋來的,一輸了就哭, 用我爸的話說就是特別“輸不起”。后來實在是太折磨了就不學了。
我童年下棋的這幾年從來沒有因為輸棋而哭過,之后也沒有因為人生中的其他失敗而哭過,這個更多的是看個人性格吧(此處并沒有傲嬌臉,因為我并不喜歡下棋,但性格里的隱忍讓我在一個不喜歡的活動中堅持了5年,也是痛的)。
很多家長慣性地認為“持之以恒”是個好事,或者說,學什么東西能夠一直堅持下來是個好事。我不贊同。我覺得那些不能接受“輸”/“失敗”而停止下棋的孩子,對他們來講也是好事,這種過濾會自動留下能承受非黑即白的失敗的孩子,也會讓那些不能承受這種嚴酷失敗的孩子去其他更藝術更感性或者更柔和的領域尋找他們的激情。沒準當了藝術家,或者成功的銷售人員。
但總的來說,下棋的孩子在人生更早的時候意識到輸的殘酷、贏的美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我比同齡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風險承受力,成年之后類似的經歷就是做生意了,生意中的輸贏很殘酷,讓我想起了Game of Throne劇里的混亂時代,多牛逼的將軍,一個不小心被殺了,那么死了就是死了——下棋、生意、戰爭,這三者的相似,沒有在棋局中輸過的孩子,很可能要用成年后更慘重的失敗來領會。
每一局棋,都像一次人生。每一步棋,都是一次選擇。下棋的孩子會在實踐中懂得3個基本道理:
A。一著不慎滿盤皆輸B。笑到最后才算贏C。人生沒有后悔藥
陳年舊照:幼年的我和老師翟燕生
2,培養大局觀
這是我爸爸當初讓我下棋的初衷吧。我下棋的時候還無法理解“大局觀”的好處,但現在回想起我小時候的成長軌跡,深深感謝圍棋帶給我的大局觀。
輕重緩急和節奏感是下棋的時候不知不覺學會的,是把一個“定式”走完,還是“脫先”(不應對當前對方的這一招)去搶占另一個地方,每一步都是有質(方向性決定)+量(精確到幾目的衡量)的把握,每一步也都是戰略+戰術的組合。
我們總聽見“人生如棋,棋如人生”這句話,圍棋就像微縮的人生,下棋過程中你一次次地模擬了選擇的過程,一局棋只有1-2個小時就結束了,思考的時間和影響因素也不那么多,習慣了做選擇的思考模式,在面對人生選擇時,面對更復雜的情況和更長的戰線,我覺得下棋的孩子能做出更理智的決定。
棋手都知道開局的重要性,早期的一個昏招,可能導致一直被動、中盤和收官拼命挽回都不管用。人生也是如此,童年和少年時期的打開方式,其實真的有可能決定了一個人一生的走向(額,不要說比爾蓋茨輟學了啥的,他輟學之前也是牛人)。
我從小學2年級開始使用作息時間表,就是上學以外的時間都是很規律的安排(因為3年級時候已經每周一三五六日都有圍棋課了),寒暑假除了打比賽自己也會安排讀各種課外書;4-5年級開始有了人生的長、中、短期目標(30年、10年、5年、1年和當月目標),接近小學畢業的時候確定了要上重點高中的目標,初中畢業的時候確定了要上世界一流名牌大學的目標,高中畢業的時候確立了未來的財務目標。
也就是說,我的目標執行通常比那個事件的發生時間早5-6年——如果正常是在初二這一年打算考重點高中,我大概在小學4年級就在為考重點高中做準備了(比如先要上個重點初中)。
現在回看,我的每一個短期目標都完成了,長期目標都超額完成了。(初中、高中都是自己考上的重點,高三被世界T20的大學錄取,大學期間完成結婚生子,在沒有父母幫忙的情況下一邊帶孩子一邊上學、正常4年畢業,畢業第一年用自己賺的錢買了第一套房)
小時候我不太貪玩,我覺得和下棋造就的大局觀有關——那時候我就覺得,一個小孩子能玩出什么花樣來,可能晚回家半小時就覺得很刺激了,不如多讀書多長見識進入到更好的圈子,牛X了之后世界都是我的。(捂臉
陳年舊照:在黑芝麻胡同小學參加段位賽的我
3,培養理性思維我們圍棋班的人,理科都特別好。當時我所在城區的區數學奧校是淘汰制,每年淘汰一半的人,(比如1年級奧校班3200人,到6年級就只剩了100人)。到6年級的時候,我們小學年級里只剩我一個人還在奧校班了。我就知道,我這小學很一般。
因為當時圍棋班的同學基本都沒被奧校淘汰,還有一個圍棋班同學正好和我一個高中,他一直在理科實驗班。而且圍棋造就的理性思維,并不會傷害到一個人的藝術性——我們圍棋班另一個同學,鋼琴彈得特別好,老師說他下棋的時候“有彈性、有節奏”,言外之意就是鋼琴還幫助了他的棋力。
總之,就是棋類造就的思維方式,很難讓一個人不理智。不理智會輸啊,整天輸誰都不樂意啊。
4,培養獨立性
從小學2年級開始,我就獨自坐公交車去上圍棋課了。每周一三五六日,下午4點到9點。風雨無阻很多年。年幼的我一個人走在街上,一直匆匆忙忙,覺得某種意義上,我需要“頂天立地”。
這幾年在追劇Game of Throne的時候,覺得打仗、下棋、做生意這3者有著迷之相似。記不記得GOT第一季,剛把臉認熟悉,以為的主角就一個個的掛掉了,無論你是勇士、將軍、國相甚至是國王,混亂年代說死就死。活生生的一個人啊,父母花了那么多大米把他喂大,這人又自己努力成為百里挑一千里挑一的良將,呱唧一下, 死了。特別可惜,特別殘酷。
下棋也是,如果棋也是一條生命,你輸棋的時候,這盤棋的一生就慘烈地結束了。生意也是,運籌帷幄辛辛苦苦,把一個商業模式從baby狀精心撫育到成熟壯大,但隨著世界的變化,生意也有一個自然的生長凋落規律,看看那些曾經巨頭的企業的倒閉。
下棋的時候,你就是這個將軍,你就是這個企業的CEO,你需要讓自己活下去、活得更久一點、笑到最后。每一步棋都是一個選擇,而這個選擇是棋手需要獨立做決定的。孩子在下棋的過程中,其實是無數次模擬了戰爭里將軍的角色,他要依靠自己的判斷,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判斷,輸了,自己要承擔全責。這一點我認為所有的一對一競技性比賽(棋類、單打的球類)獨有的殘酷和魅力——你是將、你是王、你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主宰,請好好把握。
在這里我啰嗦一句如何遷移這種培養獨立性的本質:留學生&留學生的家長們,如果有條件,可以在孩子出國適應一小段時間之后,讓他們買個小房子,建立sense of ownership。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全權負責”過什么,房屋的所有權是一個相當具有儀式感的標志,做research,看房,產權交接,房屋維修管理,甚至出租給同學,哪怕首付是家長出的,也是一個孩子感知“責任感”的重大經歷,比他對自己的學習成績負責要具象得多。
照片:我(右二)在少兒圍棋賽取得第二名。我左邊的李瑩現在是圍棋頻道講師。
5,批判性思維我一直認為:對兒童稚嫩的頭腦而言 ,最可怕的是從眾、人云亦云和盲信權威[個人觀點,不參與辯論]。分解如下:
假設多數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成功/快樂/安康,總結成一個字就是“好”唄——維持自己這一代的幸福水準,或者比自己更幸福(e.g。 實現物質或者精神的階級飛越)。無論是孩子在父母所在階級和水準上進行勻速運動,或者加速運動,這個社會的基本規律都是不進則退,孩子保持或者上升都需要有競爭力,最起碼上平均線吧。
我一向認為,洗腦不分東西方、institutionalization不分國界,無論是道德、原則、規矩都是在一個社會群體中為多數人可以保持和平而制定的。也就是說,所有“大眾”的理念都是需要絕大多數人能懂、能為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非為了某一個個體最大化其自身境界制定的。
通俗地講,假如你家孩子一直在吸收、重復、深化特別大眾的、基數最大的信息(比如微信朋友圈那些“轉瘋了!每天吃一勺,天天熬夜也可以長命百歲!”“快看!10分鐘讀懂紅樓夢”)而不能主動判別,他對有效信息的閾值將很低,繼而,他很難在學生時代至關重要的十幾年里保持意識的高速增長、對世界的理解力也將很有限——而在同齡人的競爭中,這種加速的力量是指數增長的差距。借圖表達一下:
相關搜索
- 百度搜索:“圍棋少女”親身經歷 講述圍棋對成長的好處
- 360搜索:“圍棋少女”親身經歷 講述圍棋對成長的好處
- 搜狗搜索:“圍棋少女”親身經歷 講述圍棋對成長的好處